目前我国有2.74 亿流动人口,如何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笔者从联系、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和党团组织覆盖四个方面,谈谈“乡情工作法”在流动人口社会工作服务中的运用。
以“乡情”为纽带联系流动人口。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正逐步探索对流动人口群体进行管理和服务的方式方法。而要想管理和服务流动人口, 首先要加强与流动人口的联系。劳务输入地主要靠公安部门办理居住证、劳动部门办理社保、计生部门办理流动人口证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实际上,这3 个部门的统计数字往往是不一样的,而且也不全面。运用“乡情”来联系流动人口则可以弥补其中的不足。流动人口中很多人来自同一个地方、有同样的口音和风俗习惯,无论在哪里务工、创业,“乡情”都可以成为无形的纽带,把他们联系到一起。因此,利用“乡情”联系流动人口既有效又紧密。在互联网时代,线上可以通过网站、论坛、QQ 群、微信等方式建立联系, 线下除了借助“乡音”外,还可以通过节日聚会、集体活动、兴趣小组等方式加强联系。
以“乡情”为平台服务流动人口。在流动人口中存在着“有事就去找老乡帮忙”的说法,流动人口对“乡情” 的依赖性比较强,这就给社会组织的服务工作提供了平台。由于我国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没有开设服务流动人口的专门课程,导致一些社会组织在设立流动人口服务项目上缺乏方向性、统一性和专业性。笔者认为, 应依据流动人口的需求,充分利用家乡(劳务输出地)资源和本地(劳务输入地)资源,开展一些特色的社会服务工作,逐步设立代办各类证件、就业服务、法律服务、两地惠民政策宣传推广、新农合定点报销、计划生育、单身青年交友、节日聚会、困难救助和子女教育这十大项目。这些服务关乎民生,也是政府最关注的。做好了这些服务工作,既可以让流动人口受益,又有助于社会组织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有利于社会组织的发展。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注意通过“乡情”来吸引流动人口,一杯热水、一句问候都会让被服务的“乡亲” 感到亲切。
以“乡情”为桥梁维护社会稳定。以往政府对除了异地商会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注册加以限制。而前几年广东省先后发生的两起流动人口群体性事件,是通过异地商会和同乡中有影响力的人士参与协调解决的。鉴于此,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服务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组织由“管控”到“放开”,准许它们在广东各地注册,并大力支持各省驻广东的政府办事处、各省驻广东的团组织成立服务本省籍务工人员的枢纽型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以“乡情”作为桥梁来维护社会稳定是有利的,由于“老乡”比较相信“老乡”,通过“老乡”组建的社会组织参与纠纷调解、化解社会矛盾就相对容易一些。需要强调的是,社会组织在关于“老乡”的维权和“老乡”群体性事件中必须保持中立, 依法开展工作。
以“乡情”为渠道实现党(团) 组织覆盖。流动人口中有很多党员、团员,他们来到一个城市,人生地不熟,加之平时忙于工作,疏于与当地党(团)组织的联络。时间一长,他们没有了组织生活,对组织的观念也会逐渐淡薄。当地民政部门在注册登记时可以要求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组织建立党(团)组织,将党(团) 组织覆盖到流动人口,把更多的流动党(团)员团结和吸引到党(团) 组织中来,这对于联系、服务流动人口和增强党(团)组织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要保持流动人口党(团)组织的政治性, 使其不偏离方向,地方各级党(团) 组织在平时工作中应对社会组织党(团)建加以引导,提供帮助。以“乡情”为渠道,社会组织党(团) 建首先要选好一名在同乡中有影响力、人品好、党性强的党(团) 组织带头人;其次要建立好一个党(团)组织班子;最后要通过党建带团建,把更多的异地务工人员团结和吸引到党(团)组织中来, 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