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
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区平安志愿者协会在区委政法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重要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平安建设,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氛围营造、群防群治、组织培育、检查督导等各项工作,取得了平安志愿服务阶段性成效,受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协力“阻击战”,疫情防控显成效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在区委政法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党和政府有关防控工作部署,积极动员全区平安志愿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一是狠抓组织推进。区协会认真履行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区面统、街块抓、村点推”工作法,层层压实责任,强化合作,落实措施。首先,区面统。区协会按照区委政法委的统一部署,向17个分会、355个工作站发布迅速响应信息,要求各分会组织平安志愿者防疫队,对平安志愿者认岗定责,合理布局防控网络,引导和动员平安志愿组织投身疫情防控阻击战。协会协同综治中心,制定防疫工作方案,设立信息协调组、宣传报道组、后勤保障组,分头负责信息上传下达,发挥枢纽平台作用,确保防疫工作有序开展。二是专注舆论引导。协会设立专人收集信息,在微信公众号、网站“每日摘登”战疫故事,舆论先声夺人,打响宣传。截止3月5日,共编辑发表各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和平安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80多篇,展现平安志愿者抗击疫情的精神面貌;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科普知识、应知应会制作图文结合的宣传内容40篇,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需求,形成正确的宣传导向。三是做好后勤保障。为切实维护疫情防控期间志愿者的合法权益,区协会火速统计各分会、工作站参与疫情防控的平安志愿者详细信息,加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志愿者关爱保险计划”,帮助解决平安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后顾之忧。
二、倡导“微文化”,平安志愿入人心
歌颂在各领域默默奉献的平安志愿者的感人事迹,唱响平安主旋律,弘扬志愿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参与平安建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积极性。3月,协会以“平安志愿行·感动在身边”为主题向社会发布了征文和文艺展演征集的通知。截止5月底,协会共计收到文艺展演节目15个,有小品、情景剧、快板、朗诵、舞蹈、歌唱等形式;收到征文67篇,涵盖诗歌、散文、记叙文等类型。6月份,协会制定工作方案、确定评审流程,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聘请了第三方人员组建评审专家团队,开展了“文艺作品展演活动”和“征文评选”活动,并分别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协会以“文艺”为载体,丰富平安志愿服务的宣传方式,引导人们发现平安志愿者的真、善、美,传递社会正能量,为志愿服务提供良好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让大家有困难找平安志愿者,有时间做平安志愿者,人人都能成为平安志愿者。
三、奏好“平安曲”,共织江宁安全网。
根据市委政法委、市平安志愿者联合会印发的《关于加强网格员、平安志愿者参与禁止传销群防群治工作通知》精神,区协会按市、区打传工作统一部署安排,积极动员全区平安志愿者参与禁止传销群防群治活动。第一,加强组织管理,确保有效运转。自4月份收到相关通知后,区协会高度重视,主动与区委政法委专项办等部门联系,倾心打传工作意见,之后召开部署会,印发了实施方案,广泛倡导17个街道、行业分会,355个社区工作站,8万多名平安志愿者参与禁止传销群防群治活动。各分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政社合一、政社互动”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请示报告制度,并成立专门的督导组,督导社区宣传、排查、整治传销措施的落实。第二,加强宣传教育,构建禁传攻势。区协会积极会同各街道、行业分会以及有关部门,在全区范围内不间断开展打击传销的教育宣传活动。通过LED屏滚动播放、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手册、有奖问答、现场咨询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禁止传销的法律法规,深刻揭露传销组织的本质以及对社会的危害,教育广大群众拒绝传销、远离传销、举报传销。第三,加强巡查发现,形成打传战果。各分会坚持摈弃短、平、快的敷衍思想,深刻认识治理传销的重要意义,服从上级指挥,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措施,形成“打防并举”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一是组织平安志愿者队伍加强日常治安巡防,坚持“白天红袖标,夜间大巡查”,及时收集社会舆情动态,控制社会不稳定要素。二是采用“平安志愿者+网格员”,通过“错时上门+集中上门”的方式组织广大平安志愿者协助网格员和辖区民警联合上门登记契机,对辖区内出租房屋进行了逐街、逐巷、逐户、逐人摸底排查。三是部分重点区域开展“歼灭战”,组建“两支队伍”即专业打传队和平安志愿者巡防队。淳化街道天景山片区共抓获涉及传销人员273人共47户,已清退39户248人。江宁街道排查传销窝点107,查实传销窝点104个,查获传销人员288人,教育遣返288人。
四、立足“孵化器”,组织培育增活力
6月初,第四批来自全区10个街道的35家平安志愿组织,其中民非社会组织15个,经过9个月7个主题46课时的培育培训所有课程全部完成。孵化培育期间,基地邀请了高校教授以及行业内资深专家以专题授课、模拟演练等形式围绕志愿服务法规、社工理论知识、平安志愿服务、政法综治知识、专业综合知识等7个主题开展培训,打牢平安志愿组织的思想根基,加深平安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实战化技能,使平安志愿组织规范化发展。6月底,为进一步强化学员自主学习意识,巩固课程学习成果,基地组织开展了结业考试。结合7大主题编制复习提纲,出考试试卷,设计单选、多选、判断、方案设计四种题型,35家平安志愿组织全部顺利通过考试顺利结业。
5月初基地向全区发布第五批平安志愿组织的招募通知,通过“推荐+自荐”、“初选+复选”的方式,对提交材料的平安志愿组织进行筛选和实地考察,最终有45家平安志愿组织成功入选。为更好地了解平安志愿者的培训需求,协会组织了“平安志愿组织培训需求调研”,以提供更为优质的培训课程,保证培育培训的质量。
五、注重“夯基础”,平安建设深推进。
为做好江宁区平安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各分会开展平安志愿服务的能力,夯实基层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6月23日至7月1日,区平安志愿者协会与区委政法委综治指导科联合对全区街道平安志愿者分会开展了中期工作督导。督导组围绕“组织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开展平安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保障激励机制”四个方面对分会工作进行督导并提出优化建议。总体来看,各分会平安志愿服务工作异彩纷呈,各具特色,但仍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社会工作意识不强。志愿服务主要是按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工作任务开展,有着强烈的行政色彩因素,且专人不干专业事,精力分散,没有唤起和汇聚民间资源和社会力量,欠缺富有活力的民间志愿者组织,导致居民对志愿服务意识淡薄,参与积极性不高。二是对孵化志愿组织认识不高。有些分会认为培训影响本职工作,所推荐的社会组织应付培训,经常换人,导致所学断章碎片,不能发挥再孵化的效能。由于志愿者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的志愿者更多还是从事的比较简单的、缺乏一定专业技术含量的“大众性”的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效果不理想。三是志愿服务机制不够健全。大部分志愿服务组织仅能完成志愿者的统一注册,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活动机制、项目机制、激励机制、记录管理制度等,导致志愿服务团队管理不力、凝聚力不够强、组织机构分工不细,缺失专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基层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此,协会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建议:一要抓住协会分会秘书长专职作用,发挥承上启下、协调左右、连接政社的中枢功能,并招募组建一支具有志愿心、有一技之长、能坚持下去的志愿者直属队伍;二要抓住专职网格员,发挥其人熟地熟情况明的优势,每人发展5名以上热心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上班网格员下班志愿者”, 引领平安志愿者担当辅助网格员职责,为社区治理增添有生力量;三要做好以活跃度为衡量指标的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尤其是公共媒体和网络,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加强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宣传报道本地的志愿服务工作和志愿服务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人们尊重和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舆论氛围;四要做好积分制为评价标准的激励机制,以志愿服务时长记录为依据,建立和完善志愿者认定、考核、激励、表彰等管理制度和新方法;五要做好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制度机制保障。解决有人抓、有人干、有法促、有钱做的问题,不搞一次性,不做一阵风,确保常态化可持续的坚持下去,使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一种新风尚、一种生活方式。
2020年下半年,协会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和健全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机制,促进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推动全区平安志愿服务工作再上新台阶。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平安志愿组织建设,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针对我区平安志愿组织的基本现状,依照组织管理的基本原理,拟组织分会长、秘书长及部分骨干外出考察和内修研习以下课题:(1)科学的分类管理。即对不同类型的志愿组织实行分类管理,增强志愿服务的专业性;(2)明确组织目标与使命。组织目标与使命是塑造组织形象的核心要素,是组织活力与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是组织获取社会认同与广泛支持的重要基础;(3)职责清晰的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内部分工,清晰的权责划分,是志愿组织有效运作和确保服务效率的关键;(4)科学的管理流程。科学的管理流程能够增强志愿活动的有序性,能够合理调配与使用志愿资源,从而保障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开展“如何当好秘书长” 研讨交流会,明确秘书长的职责,发挥好秘书长承上启下、组织协调的中枢功能,采取抓阵地、抓队伍、抓机制等措施,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牢筑基层志愿服务的根基。
二、启动“平安细胞2.0”培育计划,孵化第五批平安志愿组织。开展第五批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培育培训工作,开展“平安志愿组织见面会以及签约仪式”让其正式入驻孵化基地,并提供4-6个月的培育孵化。期间,为其提供公共空间、能力建设、咨询管理、注册协助、资源对接、服务推广、创投实践等专业的孵化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的积极性。根据志愿服务的需要,对志愿者开展基础知识、服务礼仪、权利义务、服务技能等多方面的培训,增加管理人员协调知识、沟通技巧、文书写作、安全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后勤管理等内容,促进志愿服务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适时组织平安志愿文艺巡演,弘扬志愿精神,共建平安江宁。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决定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它是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不竭源泉。因此,从公民教育和舆论导向入手,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引导和培养公民志愿服务的热情和意识,培育公民志愿服务的精神和理念,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社会基础。
四、建立人性化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行为的重视和倡导,体现了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支持与肯定,能够为志愿者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保证志愿行动的可持续性。结合国际经验,对于志愿者的激励,可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措施包括: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志愿者表彰奖励制度,协会拟年底开展“最美平安志愿者、优秀平安志愿者、协会系统优秀工作者、优秀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和优秀平安志愿服务项目”的评选活动,对志愿者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嘉奖或给予一定的物质上的奖励;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以作为升学考核和选拔录用的参考和依据;建立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即为每一位志愿者设立志愿服务的“特殊账户”,将志愿者的服务时数存入银行,建立档案,以此作为获得相应奖励或在年老时优先获得志愿服务的依据,通过志愿服务“储蓄”制度,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