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青奥会之后,为了保留平安志愿者这支队伍,成立了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近几年来,区协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志愿服务工作指示批示为指引,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标找差创新发展,以弘扬志愿精神、共建平安江宁为使命,以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工作追求,上下联动,专群互动,平安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平安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2019年被区委区政府授予“2015-2017年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20年3月,区协会荣获南京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称号”;2021年度被区文明委办授予“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在全市率先成为“AAA级”社会团体。区协会的经验做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一、志愿组织体系渐进社会化。2014年11月,我区平安志愿者、志愿组织主要是依托各级综治办建立并开展工作。几年来,为推进“走社会化、去行政化” 的发展路径,通过选举热心公益的离退休干部和非公务员身份的人担任理事会成员,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组织管理工作,扎实推进三级体系建设,实行“一个协会,三级体系,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管理模式,改变了政法部门负责人或行政长官兼职各级会长负责人的“政社不分”的做法。协会下设10个街道分会、3个园区分会、5个行业分会,共18个分会,建成355个社区村点工作站,明确职责分工、规范责任机制,实行会长负责制,秘书长是协会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第一责任人,分会会长年终向区协会述职制度、每季度秘书长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三级架构”,第一级区协会,负责志愿服务的统筹指导;第二级各分会,负责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第三级工作站,负责志愿服务的实施操作,确保架构科学、管理顺畅、机制高效、保障到位,各级作用有效发挥。
二、志愿团队构成趋向多元化。协会坚持把优化队伍建设作为提升志愿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平安志愿者队伍组成从原来只有体制内人员,拓展到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快递小哥、小区保安、退伍老兵、退休工人等,人数从最初登记注册的3.8万人发展到8.4万多人,也从“单兵作战”转变为“兵团协作”。在全区建立了18支直属分会的骨干队伍,201个工作站均有一支常态化开展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50人骨干队伍。采取组织招募与自愿参与相结合、线上线下多渠道的等方式,招募在校大学生、在职青年、退休老同志,实现平安志愿者队伍年龄老中青多元化。广泛吸纳经济、法律、心理、医学等领域专业人才加入平安志愿者,实现平安志愿者队伍职业身份多元化。从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站到应急救护、矛盾调解专业服务组织再到养老、普法、教育等不同领域的服务组织,实现平安志愿者队伍功能领域多元化。
三、平安志愿服务走向常态化。为改变志愿服务事业存在活动不够规范、权益保障不够有力、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以及布置任务才去做,不布置就不做,内部缺乏利益激励、竞争、约束机制,执行力低,出现非效率化问题。2016年12月,区协会创新开发建设江宁区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利用一年时间率先建成省内首家专门培育和发展政法综治类社会组织的平台。几年来,协会依托基地,培育了左邻右里联盟、志美谷里、格桑花、托乐嘉护林队、西泉夜翎队、婆婆调解队等一批具有江宁特色的群众性平安志愿服务队伍。同时,对体系内工作站骨干人员加大轮训力度,培养了一大批独立开展志愿服务为宗旨的中坚人才力量。在“行政组织推动”和“民间自发参与”的双重互动中,广大平安志愿者和志愿组织都能围绕“矛盾全化解、防控全天候,服务全提供,居民全参与”目标,发挥平安志愿者宣传员、治安巡逻员、矛盾调解员、隐患排查员、解困服务员、矫正帮教员、民情信息员、文明劝导员等“八大员”作用,以推广志愿项目运作机制、“网志互动、织美网格”协同机制、试点“菜单式”志愿服务模式、以及“时间银行”互助循环等模式,常态化开展平安志愿服务活动,更好的满足了多层化、多元化和异质化的公共服务需求,连续三年群众安全感测评达98%以上。
四、平安志愿文化日益大众化。过去,很多志愿服务活动都是在政府指导下开展的,很多部门多是敷衍应付,没有全身心投入,居民群众对平安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不高,使得志愿精神难以深入人心,没有形成全社会支持平安志愿服务的氛围。近年来,区协会以街道社区广场为主阵地,持续开展“每月一主题,每街一行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安志愿服务活动,征集抒写群众身边人身边事的文艺作品,并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平安志愿的理念融入到群众生活中,向广大群众传播志愿文化新思想、弘扬平安建设新风尚。每年组织开展散文、诗歌、书画、摄影、微视频征集评比活动,开展平安志愿服务主持人选拔赛、文艺汇演、歌咏比赛等文艺活动,借助文艺力量倡导积极向上的平安志愿文化。同时,开展“平安春节”“平安清明”“平安端午”“平安重阳”等系列“我们守护平安”活动,让平安志愿服务走到群众身边,使得越来越多的城乡群众更加知晓、支持、参与到平安志愿服务当中,提升群众参与平安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平安志愿服务成效实战化。过去,由于平安志愿服务活动少,群众参加热情不高,加上大部分志愿服务保障措施不够,应景式活动多,自主性不强,制约了我区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发展。现在,协会分会的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社区村也给工作站活动提供支持,每年至少购买2个平安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小额资助扶持行动,支持培育孵化的政法综治类社会组织参与平安江宁建设。平安志愿者不再是花瓶摆设,不再是绘画绣花,不再是做文章,而是无处不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平安志愿者,为平安江宁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几年来,协会基地培育孵化发展了治安巡防、法治宣传,应急救助、矛盾调处等一批公信力强、运行规范、具有品牌效应的政法综治类社会组织。如托乐嘉护林员志愿服务队,组织小区退休老人开展平安志愿服务,让托乐嘉小区实现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志美谷里志愿服务队发挥队员文艺才能的优势,用歌曲、快板、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平安志愿服务热情。双金社区婆婆调解队,发挥“熟人社会”的亲和力优势,调解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百余起。平安志愿者积极发挥“六小作用”,日常做好治安巡防,坚持“白天红袖标,夜间大巡查”,及时收集社会舆情动态,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重大事项期间,协同专业力量,实施重点布防和街面、社区巡防,实现了“五个不发生”,确保了江宁平安稳定;疫情防控期间,全区实施“平战结合”志愿服务应急机制,2万多名平安志愿者冲在防疫一线,运送物资、政策宣传、卡口值守、参与核酸检测等,助力保障广大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文明城市创建期间,走街串巷发放宣传材料,协助有关部门开展“美化”、“绿化”、“净化”、“亮化”等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汛情期间,严格执行24小时防汛值班制度,全天候待命,严防密查堤坝汛情,做到早发现早上报,确保江宁全区安全度汛,使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地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杨立根 陈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