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退居二线后的未了情
江宁区委政法委二级调研员兼会长 杨立根
记得2017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那是一个新老交替、任期换届的年分。“人事有代谢”,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从政法委主要领导职位退了下来,但一下子没事干了,“惯性”让我心潮澎湃,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思来想去,凭借自己的经历,觉得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这个成立不久的社团组织需要加强管理,这个既是我当政无暇顾及的“组织上的新事”,也是我退居二线有时间补课的“自己的心事”,我可以发挥些许专业特长和余热。
组织上找我谈话时,我说出了这个“自己的心事”, 并具体谈了“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的“组织上的新事” 的思考,组织部与政法委主要领导同志都同意支持我的想法。
我首先补办完善了社团兼职的批准手续。“会长任职批复”下达后,我抱着“补短板强弱项”的强烈责任感,誓为江宁平安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探路,尽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政法工作者的未了情,开启了接力推进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心路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综治平安建设创了十多年,成绩荣誉斐然,但公众安全感这个变量困扰着江宁人。俗话说“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 平安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政府单方治理,缺乏群众的参与,孤掌难鸣,社会效果是不尽人满意的。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共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发动群众参与协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分析协会有如下特质优势:
首先“志愿服务理念最人文”,来源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通俗易懂,入脑入心,传播着核心价值观,普及志愿服务文化,倡导团结互助、平安和谐的社会风尚;
其次“参与志愿组织最容易”,协会是“群防群治、众创平安”的最好组织形式,是社会治理的第三方力量,入会手续简宜,是普通民众最容易进入的非政府组织。
第三“志愿服务活动最便捷”,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就是普通公民最便捷的社会参与途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能够引领与激发社会活力,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法综治领域的生动实践。
鉴于此,我梳理了我区平安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不适应问题:
一是常态化运行还不够。协会运作的形式主要是以行政为主推动式,搞一次性重大安保活动可以,但经常性活动难以为继。
二是社会化参与还不够。志愿者多是体制内人员,有国家机关干部,街道、社区工作人员,这些人员富余时间精力有限,参与志愿服务时间少,而居民群众参与不多。
三是制度化保障还不够。志愿服务虽然不图报酬,但志愿服务活动有成本,由于缺乏保障机制,无法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开展。
同时又归集了影响居民参与平安志愿活动的主要因素:
第一层面个人因素:一是参与价值,即不关心、自责感和无用感的态度;二是参与意愿,主观的控制和客观的影响;三是参与能力,即时间和金钱,知识和技巧。
第二层面制度因素:如果制度的设计没有居民的参与,那么自然缺少主动参与、积极回应的态度和行动。也就是,社区宣传发动不够,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
以上问题的根源,需要进一步理顺志愿服务领导机制,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强化政策的指导、制约,强化政府的整合协调及购买服务管理,全面发挥群团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动员、组织群众的独特优势,推动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建设,建构独具江宁特色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体系。
一是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赋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是开展工作的动力源泉。我们将群防群治工作统一于平安志愿服务工作,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政法综治考核体系,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以行政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前发展,再渐次发挥社会组织的自治作用,向着社会化方向前行。
二是明确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机构“三定方案”。
首先解决架构问题,即“一个协会,三级体系”。具体为区设协会、街园行业设分会、社区村设工作站。并设理事会与志愿者服务队;按照区协会章程规定,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秘书长是协会办事机构日常工作第一责任人。
其次规范层级职能,即第一级区协会,为志愿服务的统筹指导层面, 包括区协会行动指导、组织培育、项目开发、专家咨询、战略决策等,从宏观把握社会变迁与志愿服务的关系,指导志愿服务事业顺利发展。第二级各分会,为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层面 ,包括各分会秘书长、行动组、培训组、督导组等,从组织角度提升平安志愿者的相互合作。第三级工作站,为志愿服务的实施操作层面,包括各种平安志愿服务队、平安志愿工作站(点)等,从事具体的服务项目实施,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
再次明确平安志愿者职责任务,为7+N,即:
1、参与平安创建。积极参与平安家庭、平安社区、平安交通、平安市场、平安校园、平安医院等基层系列平安创建活动,为本地、本系统、本行业平安建设贡献力量;
2、参与治安防范。主动参加辖区社会治安巡逻防范工作,协助专门机关维护所在地区治安秩序;
3、调处化解矛盾。主动发现上报各类社会矛盾纠纷,积极参与民间纠纷调处化解工作,防止矛盾激发引发事端;
4、帮扶重点人群。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社会闲散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社区服刑人员、易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人群教育帮扶工作;
5、收集社情民意。通过主动走访调查和日常接触了解,及时反映群众意见诉求,并向相关部门反映。
6、宣传安全知识。主动开展安全生产、治安防范等宣传活动,提高群众防范意识和能力。
7、参加安保活动。在有关部门组织下参与重大活动安保、抢险救灾等活动,协助做好秩序维护、人员疏散、物资运送等工作;
在履行主责的同时,跨界融入,兼顾各方,根据有关部门部署安排,协助做好其他志愿服务工作。
三是建立平安志愿组织孵化基地,探索出“1356”运营模式,增强了平安志愿服务的新生活力。
1、培养志愿者骨干,扶持志愿服务组织。干什么事情,人是决定的因素,尤其是领头人。培养一批热心志愿事业的带头人,培养一批社区专职网格员,扶持一批社会组织负责人,以专带群,网志结合,政社互动,以骨干带动普通群众,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伍。如小额资助一批实训基地和社区志愿者工作站,托乐嘉护林员服务队等。
2、策划志愿服务项目,带领志愿者开展服务。移动的红袖标365,红蓝网志行动队,志美谷里,西泉夜翎队等。
3、开展志愿培训,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培训服务态度、权利义务、服务技能等,提升服务质量,促进队伍发展。如孵化基地今日社培育孵化150家平安志愿服务组织。
4、做好志愿管理,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建立志愿服务时长记录制度,开展“星级评定”“ 积分奖励”等公益回馈和表彰激励,维护平安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未来平安志愿事业的发展,要从这里再出发――
平安志愿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的浪潮中,在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和民间“自下而上发起”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格局,正在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经过数年的摸索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区协会自2014年11月成立以来,属南京市同行首个3A级社会团体,是省市区志愿服务联合会会员单位;设有全国唯一的平安志愿组织孵化基地,中央省市区有关方面领导都有考察肯定;所属街道、园区、行业分会17个,社区工作站355个,平安志愿者注册会员85000余人。区协会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理念,规划、组织、督导、激励平安志愿者常态化开展平安江宁建设志愿服务活动,孵化、培育、支持、引导政法综治类社会组织参与全区社会治理工作,为平安江宁建设持续领先提供了有益探索和积极贡献。2019年2月,荣获江宁区2015-2017年度“文明单位”称号;2020年3月,荣获南京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称号”。
但平安志愿服务事业永远在路上,不进则退。我的会长生涯结束后,无论未来谁来“当这个家”,我们都要认真回顾走过的路,不忘来时的路,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在现有基础上,发挥好协会“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扎实走好前行的路。
――要始终抓好阵地建设。没有阵地就似“皮之不存毛将附焉”。阵地是志愿者集结营,要“三做到”,即:做到统一标准、营造氛围,让阵地“立”起来:健全完善阵地规范化建设,做到有1个专人负责、有1支固定队伍、有日常活动;做到突出服务,力求实效,让阵地“活”起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志愿服务活动,以“活跃度”助推平安志愿服务常态开展;做到创建品牌、树立标杆,让阵地“强”起来:提炼总结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运作模式,成为平安志愿服务的展示主窗口。
――要始终抓好品牌建设。品牌是项目的创新力和生命力。按照“一分会一品牌”的理念,重点打造平安志愿服务品牌,从平台创建、平安巡防、平安文化、平安创建等七大职责提炼平安志愿项目内涵,设置平安志愿服务购买指南,实施“平安志愿组织小额资助”行动计划。解决有人抓、有人干、有钱做的问题,扩大平安志愿服务覆盖面,打造一批示范性强、影响力大的品牌。
――要始终抓好宣传引导。宣传是播种机,能吸引人加入到队伍里来。要按照习近平关于志愿服务指示批示精神,继续开展“每街一行动,每月一主题”志愿文化主题广场活动,围绕“146+N”平安志愿服通用模式,倡导志愿服务精神,走进街道、乡村(社区)持续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安志愿服务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参与平安志愿服务的风尚和文化,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平安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
――要始终抓好主职主业。紧扣“平安”主线,充分发挥平安志愿者七大工作职责,开展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安全巡防、风险排查、心理服务等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社区矫正、社区戒毒、重点人员帮扶、社区康复等工作。以平安志愿组织为载体,广泛调动社会群众有序参与应急救援、疫情防控等平安志愿服务,拓展平安志愿新空间。坚持专群结合、志网结合、群防群治,从严从细从实协助各项重大活动的安保维稳工作,为党分忧、为民解难。
――要始终抓好机制建设。打造简易操作的志愿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健全以志愿服务时长与活跃度为主要指标的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规范信息报告录用通报奖励机制,推进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为主要方式的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志愿者合法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每月考核适度激励机制,加强多媒体宣传推介,跨界交流合作,进一步促进志愿服务向常态化、社会化、群众化方向发展,提高基层平安志愿服务水平。
志愿服务是一项大有可为、崇高的事业,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事业,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热情,真诚的爱心,积极的行动,通力的合作,永远的坚持。
站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平安志愿服务事业发展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有一个梦想,在区委政法委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志愿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在全区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在一代一代热心人士的接续传承下,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让志愿服务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志愿红”流行起来的文明风尚,一定会为时不远的!
2021年5月12日于区综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