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世间万事万物,皆有其自然规律。于我而言,在2017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我迎来了人生一个重要转折点,根据组织安排,我从区委政法委常务领导职位退了下来,在位时为工作从早到晚一直忙忙碌碌,而突然一下子闲了下来,不觉无所适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思前想后,我开始寻觅人生新坐标,最后觉得江宁区平安志愿者协会(以下简称“协会”)这个成立不久的社团组织更为适合自己,这个既是我任上积极推出而又无暇顾及的“组织上的新事”,也是我退居二线有时间补课的“自个儿的心事”。
“江外无事、宁静于此”。恰好我可以发挥个人专业特长和余热,为平安江宁和百姓的安宁,贡献我应有的力量。
组织上找我谈话,我如实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说出了 “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的“组织上的新事”的梦想。我的请求,得到了组织上和政法部门主要领导的同意,更赢得了同志们的一致好评。
经过组织部门批准和社团兼职手续完备,我从此兼任了协会会长,涉足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抱着“补短板强弱项”的强烈使命感,誓言拓展平安江宁建设和社会治理创新新路径,尽一个有30多年党龄的老政法工作者的未了情,开启了接力江宁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心路历程。
在全区上下齐心努力下,在几代政法综治人的接续奋斗下,江宁综治平安建设创建工作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也不可否认,常常被公众安全感这个变量困扰着……俗话说“平安不平安,群众说了算”。 平安建设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怎么样?群众最有发言权,政府主导治理,更需群众的参与,只有政社互动,把群众组织起来参与共治,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令人满意的社会效果,而发动群众参与平安志愿服务和社会治理,协会是最好的组织形式之一。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如何答好协会工作这张答卷,是我当会长直接面对的课题和难题。于是,我开始从调查研究着手,悉心把握协会内在的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看到了协会具有鲜明的特质优势:
首先“志愿服务理念最人文”,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通俗易懂,入脑入心,倡导团结互助、平安和谐的社会风尚;其次“参与志愿组织最容易”,协会入会手续简宜,是普通民众最容易进入的非政府组织;再次“志愿服务活动最便捷”,组织开展志愿活动就是普通群众最便捷的社会参与途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也清醒地认识到江宁平安志愿服务存在的一些不适应的问题:反映在常态化运行、社会化参与、制度化保障一时难于步入正轨。特别是志愿者结构不合理、专职管理组织不健全、经费保障机制等问题,很难实现志愿服务可持续化健康开展。
一些影响居民参与平安志愿活动的因素显而易见:个人有参与价值、参与意愿、参与能力因素,不关心、无用感,没时间和金钱,缺知识和技巧;还有设计制度时没有居民的参与,社区宣传发动不够,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等,自然影响到群众的主动参与、积极回应的态度和行动。
问题解决需要进一步理顺志愿服务领导机制,加强党对志愿服务的领导,强化政策的指导、制约,强化政府的整合协调及购买服务管理,全面发挥群团组织在志愿服务方面动员、组织群众的独特优势,推动志愿服务组织能力和公信力建设,从而建构独具江宁特色的志愿服务管理运行体系。
随着对问题剖析和对策研究的深入,我带领工作人员,专门设计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的“施工图”“进度表”。
首先,在争取党委政府领导的支持上赋权。将群防群治工作统一于平安志愿服务内容,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纳入政法综治考核体系,将平安志愿服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以行政力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向前发展,再渐次发挥社会组织的自治作用,向着社会化方向前行。
其次,在确定平安志愿服务工作机构上明责。一是解决架构问题。即“一个协会,三级体系”,区设协会、园街行业设分会、社区村设工作站。二是规范层级职能。区协会负责全区志愿服务的统筹指导,从宏观层面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顺利发展。各分会负责本辖区、本行业、本单位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从组织角度提升志愿服务的衔接协作水平。工作站负责志愿服务的实施操作,从事具体的服务项目实施,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帮助。三是明确职责任务。简称“7+N”,即平安志愿者:参与平安创建、参与治安防范、调处化解矛盾、帮扶重点人群、收集社情民意、宣传安全知识、参加安保活动。同时,跨界融入,兼顾各方,根据党委政府部署安排,协助做好其他志愿服务工作。四是建立稳定队伍。即招募注册一支人数占全区实有人口4%以上的平安志愿者队伍。
再次,在建立平安志愿组织孵化基地上育人。创新实施“1356”运营模式,培育孵化150家平安志愿服务组织,增强了平安志愿服务的新生活力。2017年初,根据市区党政领导的批示批复,在区委政法委(区综治办)的主管下,区协会承建了区平安志愿组织孵化基地。从项目设计、建设方案、基地选址、实体施工到功能布局、文化营建、运行管理制度、网站建设,再到社会组织种子入壳,直至2017年11月28日投入试运营,历时十个多月,在骆村谭园西路156号建成使用面积600平米的基地。基地秉持“发展社会组织,推进平安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护航平安江宁”理念,设有管理支持、交流展示、组织孵化等三大平台,运营管理、组织孵化、教育培训、项目创投、宣传推广、互动交流等六大功能区,实行五项核心定位,即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专业社工培训基地,平安服务承接基地,合作交流互动基地,社会治理创新基地等“五个基地”。基地以“今日社”为实体运营,以“跨进基地门,就是一家人”的情怀,先后招募五批社会组织入壳孵化,培养一批热心志愿事业的带头人,扶持一批社会组织负责人,资助一批实训基地和社区志愿者工作站,策划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健全完善了一批志愿服务管理制度,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发展。如今,全区8万多平安志愿者活跃在城乡社区,行走在网格,以“防范、防控、防止”为首要目标,发挥着平安宣传员、治安巡逻员、矛盾调解员、隐患排查员、解困服务员、矫正帮教员、民情信息员、文明劝导员“八大员”作用,协助社区及民警开展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已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平安志愿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发展的浪潮中,在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和民间“自下而上发起”的双重作用下,目前已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新格局,正在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经过数年的摸索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取得了较好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协会自成立以来,先后喜获多项“第一”:第一次有序推进协会换届社会化2.0版改革; 第一次实现全市同行首家跨进3A级协会;第一次获得“三微工程”创新项目奖,“平安细胞”培育计划;第一次轮办每街146+N平安志愿服务广场活动;第一次推行平安志愿者实训基地10个;第一次被区委区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第一次荣获南京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团队)称号”。
不忘初心担使命,守正创新扬新帆。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既而因为历时长久,精神渐渐懈怠,先由工作忙推托,最后无人问津,前功尽弃。无论未来谁来“当这个家”,我们都应义无反顾,破解精神懈怠的“周期率”,不忘来时的路,牢记初心使命,植根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斗志。在新的征程上,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发挥好协会“引领、联合、服务、促进”的职责,稳步走好前行的路。
雄关漫道从头越,砥砺奋进不停歇。我有一个梦想,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传承,让“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社会风尚,让“志愿红”红遍江宁大地,点缀千家万户、万户千家,实现一代代政法人的平安梦想……